大家好,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,关于三明美美佳肴,福建三明八大特色美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三明最高海拔
三明市最高海拨为大历山,俗称太弋山,山峰横贯泰宁县与建宁县,海抜1858米,有八闽第一峰之美称,山林叠翠,植被丰富,古树参天,乃天然绿色氧吧,珍稀植物,盛产各种名贵菌类,持别是红菇,色泽红艳,美味佳肴,为八闽之名贵特产,各种野生动物,刺猬,穿山甲,蛙类,蛇类,都是国家级保护动物。
福建三明的春节习俗
大田县板凳龙(又称板灯龙)于每年元宵节[正月十五].在乡村或街巷迎舞,俗称迎龙,由龙珠、龙首、龙身、龙尾组成,均用竹木、灯板、龙纸分节扎制而后连缀而成。大田板凳龙——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板凳龙又称梅竹灯,这一种汉族舞龙舞蹈,相传源于汉代,由"舞龙求雨"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。
相传,在很久以前,遇上了大旱,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,下了一场大雨,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,被剁成一段一段,撒向人间。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,并把它连接起来(人们称之为"板凳龙"),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,希望它能活下来,舞"板凳龙"的习俗也由此产生。
龙舞还有"干龙"、"湿龙"之分,"干龙"多为娱乐,"湿龙"则为求雨。"龙"到之处,百姓必泼水助威,舞者一身透湿。
前面一排灯笼引路,随后是长龙似的烛桥,从村头出发,浩浩荡荡沿着全村一路游动翻腾绕一圈,家家户户的老人早已设好案桌、摆好供品、备好香烛等候在家门前,烛桥一到,立到点起香烛,放鞭炮迎接。
三明尤溪梅仙镇的龙灯和其他地区的不同,称为板凳龙,是纯手工制作的。它是在一节节长约2米,宽约20厘米的木板上,用竹篾搭起骨架,糊上白纸,制成灶头状的龙身,绘上七彩的云纹,在里头点上蜡烛。
松阳村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--“迎烛桥”。烛桥有的一户一板,也有几户合一板的,其制法大体相同:分别在长约2.5米的厚木板两端钻孔为叉板,板上插好香烛,另制木抬杠(中间钻一圆孔)和木叉轴,表演时将桥板两两相连,便成烛桥,抬杠须固定于桥板各衔接处。
传说松阳村先主南朝公打退外患凯旋回村时,因路途较远,得知其进村天色已暗,乡民为迎接他早早地将蜡烛固定于桥板之上,串接而结队,并精心地将干竹片包裹油柴制成三四米长的大火把,伴以笙萧鼓乐,出队迎接。迎接的烛桥灯因此流传下来,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。
过火龙是流行于凤岗街道办际核村的一项民俗活动。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晚上,烧炭火在地上铺成一条宽约1.5米、长约10米的火路,表演的人打赤脚从火路的这头跑向那头,以去掉一身霉气,换来来年福祉。
同时,在附近将砖头放入火中烧得通红,用手掏出,表示“抱金砖”获富裕的愿望。据说,表演过火龙和抱金砖者,需斋戒并不近女色七天,否则,会烫伤手脚。此民俗也许是源于先民对火的一种崇拜。
舞大鱼俗称舞鱼。传说在五百年以前由江西民间艺人来夏茂做工时所传教,至今在夏茂一带流传长盛不衰。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,各村发起舞鱼队,举着用竹蔑扎绑骨架、用五颜六色纸张裱糊的鱼灯,在锣鼓乐中走街窜户,滚动穿梭,鱼光飞溅,表示祁福,象征年年有余。
三明过年有哪些习俗
三明过年的风俗很多,每个县镇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。比如尤溪的龙灯花灯很好看,很漂亮每年都有。过年都是很热闹的,人又多,可以去每个地方看看。
END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